虾蟹养殖过程中如何高效的调节水质,改良水生态环境?

2020-11-03 16:27
       虾的生活环境,除了底质就是水质。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它们的生长和发有,从而影响到产量和经济效益。
优资的水源条件应是充足、清洁、不带病原生物以及无人为污染和有毒物质,水的物理、化学指标应适合于虾蟹生长的需求。
如果水质不好,直接会导致虾蟹产生各种疾病。因此,在养殖期间要加强对水质的调节,主要是采取“三调”措施。
       1.调新:即经常注换新水,水源充足,5 ~ 7天注水1次,10 ~ 15天换水一次,高温季节每天注水6 ~ 9厘米,3 ~ 5天换水一次;
如水源不足,可用生物改底配合增氧产品等改良水质,保持水质清新。
       2.调优:即调节水体pH, pH控制在7.5 ~ 8.5之间最好。
采用生石灰,每10~ 15天一次,用量为每公顷每米水体深150千克,不但提高PH值,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,供给河蟹吸收。
       3.调活:主要是以增加溶氧、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为主的使水质清爽的调节方法。
即施用芽胞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活水体,将芽孢杆菌和em菌每半月配合施用一次。
通过这三个调节,将溶氧保持在5毫克/升以上,透明度30厘米以上,pH7.5以上,真正达到“清、新、嫩、爽”的目的。
同时,调节水质时还须调控水位,按照“前浅、中深、后稳 三个阶段来进行。
3 ~ 5月水深掌握在0.5 ~ 0.6米,6~ 8月控制在1.2 ~ 1.5米,9 ~ 10月稳定在1米左右。
高温季节应适当加深水位,以防水温过高,影响虾蟹蜕壳生长。
另外,用水系统应使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管道,以避免水流把病原体带入。养殖场的设计应考虑建立蓄水池。
       这样,可将养殖用水先引入蓄水池,使其自行净化、曝气、沉淀或进行消毒处理后再灌入养殖池,就能有效地防止病原随水源带入。